登录

首页> 言语科普> 这位中国老人,改变了国内千万自闭症(孤独症)家庭的命运

这位中国老人,改变了国内千万自闭症(孤独症)家庭的命运

  • 2018-06-01
  • 浏览:10778
  • 分享

摘要:前段时间,我们分享了《世界上第一位自闭症患者,85岁的他过得怎么样?》这篇文章,1938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著名教授里奥·坎纳在日常的观察和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爱和人交流,行为怪异的孩子,于是开始对这些孩子进行研究,他将这种病称为“情感交流自闭困扰症”。

  前段时间,我们分享了《世界上第一位自闭症患者,85岁的他过得怎么样?》这篇文章,1938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著名教授里奥·坎纳在日常的观察和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爱和人交流,行为怪异的孩子,于是开始对这些孩子进行研究,他将这种病称为“情感交流自闭困扰症”。

  1943年,他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一份名为《神经症儿童》期刊上,共列举了11个病例,从此这个群体有了自己的名字和定义。

  而40年代的中国,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闭症(孤独症),人们遇到一个一个说话语无伦次、不能安静待着、情绪偶尔会失控的孩子,通常当TA们是傻子,是疯子。

  直到1982年陶国泰教授确诊了中国第一例自闭症(孤独症)患儿,一个来自长春的6岁男童。“自闭症”(孤独症)这个新奇的词汇走进中国。

这位中国老人,改变了国内千万自闭症(孤独症)家庭的命运

  2、攻破这个难题之后,眼前又出现新的大山——如何治疗。

  陶教授曾提出:早发现,早训练,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

  通常,自闭症(孤独症)孩子在婴儿时期就能发现病状,比如说话迟,对父母没有依恋,爱做重复且没有意义的动作等。如果一个患儿在5岁前接受训练,他也许能学会说话;如果超过5岁,他这一生可能都没有语言能力了。

  当时这个学科在医学只有一隅之地,没有教科书告诉大家该怎么做。陶教授开启了漫长且艰辛的自闭症探索之路。

  90年代的中国,互联网还没走进千家万户,信息的搜集远不如现在方便快捷。每次出国开会,陶教授都会把外国关于自闭症(孤独症)的文献“人肉”抗回国,将拥抱疗法、教育行为训练等方法带到了中国。

  他还带着团队的老师研究这些方法如何实施更适合中国的孩子。这些接踵而至的新研究也为自闭症(孤独症)家庭带去了新的希望。

这位中国老人,改变了国内千万自闭症(孤独症)家庭的命运

  3、除了研究治疗方法,他还以己之力,让更多人了解自闭症(孤独症)。

  他曾在报纸上发表过很多的科普文章,呼吁社会人士重视自闭症(孤独症)。比如1992年,他就在《健康报》的一整个版面写下《重视儿童孤独症的防治》,里面讲到有30万自闭症(孤独症)儿童在呼唤、在等待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重视,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存在和他们的故事,让他们不再被忽视、被误解和得到帮助。

  陶国泰教授将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医学事业。90多岁的时候他患了白内障,积极配合手术,只为早日康复回到教研岗位上。

这位中国老人,改变了国内千万自闭症(孤独症)家庭的命运

  4、2018年4月25日19时36分,这位老人仙逝,享年102岁。尽管我们不一定知道陶国泰教授的名字,不曾阅读过他的文献,但是每一个中国儿童和背后的家庭都因老先生的毕生奉献而承惠。

  苏州陈一鸣医师回忆道:陶国泰教授总是腰板坚挺,头发一丝不乱,表情低沉严肃,迈步轻而沉稳,书写病历严谨工整,病状表述详尽,体现很高的专业功底;而在与小患者对话的时候,却谦虚的俯下高大的身材,以平等的身高,带着慈爱柔和的耐心,凝视着孩子眼睛细心问话。

  陶教授不仅仅是一位医生,更是中国自闭症(孤独症)行业的推动者,“我国儿童精神医学之父”的称呼当之无愧。

  自闭症(孤独症)研究第一人去世了,但自闭症(孤独症)康复的探索之路依旧前行,将“进展”变为“攻破”,这大概是一生为自闭症(孤独症)康复事业鞠躬尽瘁的陶国泰教授的夙愿,也是各国科学家,众多一线老师和家长的期盼。

  好消息!经过11年的积累,团队整整半年的知识整理和策划,东方启音终于在千聊开通线上课堂啦,你要的微课堂视频都在这里,只需一部手机,便可足不出户掌握专业的技巧,轻松学习!

评论文章(0) 0 分享

上一篇:孩子两岁不会说话怎么办?在线等,很急!下一篇:揭开“口肌训练”的神秘面纱,究竟它是什么?

相关评论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