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才能更好的运用强化物
- 2018-09-30
- 浏览:11459
- 分享
摘要:在一家商场里,一位妈妈领着儿子在购物。妈妈还在研究着商品包装上的说明,孩子在一旁却开始旁若无人地拆开了巧克力的包装袋,一把一把地往自己嘴里塞。妈妈尴尬地制止孩子,却还是有很多人投来了异样的眼神。
在一家商场里,一位妈妈领着儿子在购物。妈妈还在研究着商品包装上的说明,孩子在一旁却开始旁若无人地拆开了巧克力的包装袋,一把一把地往自己嘴里塞。妈妈尴尬地制止孩子,却还是有很多人投来了异样的眼神。
在一列地铁中,孩子在安静的车厢里自顾自地说起话来,一会儿是托马斯小火车,一会儿是灰太狼,一会儿又是小猪佩奇,怎么都停不下来。讲到兴头上,孩子便站起来手舞足蹈。车厢里的其他乘客不由自主地避开了孩子,放佛靠的近点就沾上了什么病毒。
在一间教室里,孩子没坐一会儿就开始起来在教室里跑动。绕着教室跑,绕着座位跑。经过同学的座位时,还时不时用手拍拍同学的肩膀,影响了其他同学上课。老师也无法一节课都盯着孩子,这样的情况短短45分钟就得出现个5、6次……
上述这些,都是自闭症儿童不正当的行为,时常发生而且经常没有预料、不分场合地出现,对于家长来说,非常棘手,因为这些问题行为会严重干扰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教学活动。
事实上,每个人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它的原因,即使是自闭症孩子,我们也能找到原因,目前来看而这个原因就是这个人所做出的行为是“有效的”,换句话说,当某个人有某种需要时,某种行为可以达到他的目的,这种行为就是“满足个人需求的行为”。
搜集“事实”才能找到根源
如果我们能够知道自闭症孩子的需求,就可以通过控制他们内在需求的强度,并以此教导孩子一个可接受的方式来“沟通”需求。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知道,他的“旧的沟通方式(不正当行为)”将不再有效,以此来帮助他改善自己的不正当行为。
一般来讲,不正当行为可能传达的三个主要“需求”是:
1、获取注意力或所需的物品
2、避免或逃避情景/情况和要求
3、喜欢这些行为为他们带来的感觉
面对行为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试图找出孩子使用不正当行为的原因。当涉及这个问题时,家长或老师往往会给出感受印象式的回答。例如,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孩子顽固,生病,饥饿或被奶奶宠坏了!但是,如果一个不正当行为一直都存在,行为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的情景都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就需要来思考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导致行为重复发生。
家长们弄清楚哪里出了问题,就可以制定一个适当的计划来解决不正当行为。但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出现了问题,家庭成员最不应该不应该做的就是确定是谁的责任,因为这样做会导致所涉及的人产生挫败感甚至放弃,这对于自闭症孩子的家庭是不可取的。没有人故意“教导”一个孩子行为不端!相反,家庭应该将此作为一个实践练习的机会,众志成城共同收集解决不正当行为所需的更加全面的信息。
为了确定导致不正当行为的根源,我们需要花费时间观察和记录发生在前面(前提)和后面(后果)的行为。这可以由家长或日常生活与孩子在一起的人如爷爷奶奶来记录。记录的信息应该是可以被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凭感受得出的印象。例如,观察记录不可以写“豆豆饿了”作为一个前提(发生在行为之前的事情),家长应该这样写:豆豆站在冰箱前,妈妈问:“你想要什么?”
作为行为的描述,不应该是记录“豆豆发脾气”而是“豆豆跌倒在地,开始尖叫和乱踢。”描述结果(发生在行为之后的事情),不应当写“妈妈惩罚他”而是记录“妈妈把他拉起来,让他坐在椅子上”。现在我们应该明白,我们实际上是在收集“事实”,而不是试图确定它的原因。同时,记录下每个行为发生的特定时间和其他相关联的环境设置也是必要的。然后我们会把所有这些记录放在一起用以确定不正当行为是否有固定的模式。
用同一个例子,当家长分析收集到的行为资料时,注意到在行为之后发生的事情(结果/后果)没有一致性。当豆豆开始发脾气时,有人会走开,有人会试图安抚他,还有人把他放在角落让他自己冷静。唯一一致的是,豆豆在发脾气之前总是有人问他:“你想要什么?”所以,家长可以通过这些记录确定在“你想要什么?”(先前事件)和发脾气(行为)之间有一个“关系”。
又或者我们收集到的信息表明的是另一种关系。也许是有一个人问豆豆:“你想要什么?”,另一个人问:“你饿了吗?”,而第三个人直接打开冰箱给了他果汁。唯一一致的是,在豆豆发脾气后,每个人都试图给他不同的东西,直到找到一个他想要的,然后他就停止了哭泣。
这些不同的数据告诉我们,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和孩子得到满足这两者之间,你一定能够找到根源,这个根源可能在他出现问题之前,也可能在出现问题之后。
制定解决计划
一旦确定了关系或者找到了原因,我们就可以制定相应计划来解决不正当行为。
在专业领域,减少问题行为的程序通常涉及下面几个步骤:
1、操纵行为之前所发生的先前事件(前提)
2、去除维持行为的强化物(杜绝/消失)
3、教授替代行为,用高密度的强化物来教导目标替代行为(或者称为:替代行为的差别强化)。用目标替代行为来取代不正当行为。例如:使用语言,手势或交换图片/物件等这些替代行为来取代发脾气的行为。
例如,如果豆豆的家长发现,只有当他被问到“你想要什么?”时,才会发脾气。那么在制定前提计划的时候就要避免使用这个句子一段时间。家长可以决定立即打开冰箱并给豆豆一些他可能想要的选择。当他触碰到一个物件,家长即刻提示豆豆使用单词,符号,图片或相应物件来做出请求,得到他所需要的。对于这种方式,家长需要事先计划给豆豆更多的选择,而不只是他通常所要求的东西。随后,逐渐减少提示,直到豆豆即使不在冰箱附近也能够做出正确的请求!
当然,教会豆豆能够接受听到“你想要什么?”这句话也是重要的,因为在其它地方,终归会有其他人问他这个问题。最初,豆豆显然厌恶听到这句话,可能是他以前曾经在听到这句话时发生了他不喜欢的事情。例如,也许他试过有人拿着他最喜欢的玩具在他面前,却一遍又一遍地问他,“你想要什么?”,但却不允许他接触到他的玩具。
在开始的时候,知道了孩子对于某一句话(“你想要什么”)的讨厌,就可以试着换一种相似的表达方式,例如:“我猜你想要……”或者“橙汁呢还是苹果汁呢?”,并且逐渐加入更多他喜欢的东西,在加入的同时,也将“你想要什么?”逐渐“融入”到其它可接受的提问之中。
将“你想要什么?”与强化物“配对”,但不需要他做出回答,我们自己将回答放在问句之后。例如,当与豆豆一起观看他最喜欢的视频时,我们可以用平静舒缓的声音说:“你想要什么?视频”。记住,在这种情况下同时说出问题和答案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不想孩子习惯不回答提问。然后,我们可以逐渐地暂停视频几秒钟,提示豆豆提出请求(“我想要… ”)。
保持一致性
有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明白,当我们开始拒绝给予强化物,通常会看到不正当行为在频率和强度上的增加。用以上豆豆的例子,当豆豆再次用发脾气来要求,我们决定停止给予豆豆所需要的东西,他的脾气会升级或者持续时间会更长,这被称为“强化物消失而致爆发”。
但是只要照顾豆豆的家庭成员都保持一致,绝不再允许他获得强化物(他所想要的东西),不正当行为会很快消失,因为那种行为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了。在这个“强化物消失而致爆发”的过程中,我们要谨记“忍着!等着它过去!”而不是因为事情表面上看似变坏,而影响我们的决定,最后一旦妥协,也就意味着前功尽弃了。
有时候,即使一个不正当行为因为停止强化而消失,孩子也可能会突然再次表现出相同的行为,我们一定要记得遵循相同的程序,不允许他得到强化物,如果我们再一次不小心强化了不正当行为,那么这种已消失的不正当行为极有可能会完全恢复,并且在将来更加难以纠正。
由于在处理儿童行为时,家庭成员要保持一致性,所以与儿童一起互动的每一个人都必须熟悉和执行干预计划。通常最好是家庭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能理解应该怎么做。此外,最好给大家解释为什么这么做,特别是孩子的爷爷奶奶。
这一点上,我们不能有丝毫放松。就算不正当行为只是偶尔得到加强,它都将会越来越难消失。例如,豆豆的家长努力教会了豆豆使用图片来要求东西,然后一个保姆过来一个晚上,这个保姆并不知道豆豆发脾气的历史以及正确的干预程序,所以当豆豆去开冰箱,开始哭泣时,保姆让他找出了他想要的东西。这样一来,豆豆家长为了消灭发脾气行为而做的所有工作都化为了泡影,因为发脾气再次变得有效,不正当行为将更加难以消失。
在本质上,我们必须教导孩子,使用手势,文字或图片/相关物件来作为他沟通需要的方式。而在这之中,我们还必须有智慧有技巧地教会他:负面的行为不会成功地满足到他的需求!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