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要-心智-行为模型”看孩子的社交能力
- 2018-10-17
- 浏览:12382
- 分享
摘要:社交并不是我们固有印象中认为的、人与人之间的、有一来一往的互动行为才叫社交,而是指一个人进行的任何与他人有关的活动。
本文作者:胡文涛
资深特教老师
知乎特教领域最受关注的专家之一
什么是社交?
社交并不是我们固有印象中认为的、人与人之间的、有一来一往的互动行为才叫社交,而是指一个人进行的任何与他人有关的活动。
这个活动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与人互动的行为,比如询问老板烟多少钱;
也有可能是并没有发生直接互动的行为,比如我为了不把室友吵醒而进行的一切虽然没有和室友进行直接互动但是仍然与室友有关的行为;
还有可能只是一个没有具体外显行为的想法,比如我看到电梯坏了就想着要找物业反映;
这些都是社交。
“需要-心智-行为模型”理解社交
孩子跟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不看人;
孩子在图书馆大声喧哗孩子遇到困难就发脾气打人;
孩子看到别人吃东西上来就抢,孩子准备小便的时候还没进厕所裤子就脱下来了;
孩子总是自言自语,孩子睡觉必须跟妈妈睡在一起不然就哭闹一夜不睡……
这些都是一些外显的、我们能看得见的行为。
当我们讨论社交的时候,如果我们谈的只是社交行为,评估时也只考察这些外显行为,干预的时候也只是在针对这些外显行为,而没有分出恰当的精力去关注外显行为背后的东西,那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这里谈社交,还涉及两个概念:“需要”与“心智”
每一个社交行为,背后都有推动这个社交行为产生的动力,也就是社交需要。
有了需要之后,还有一个“指挥官”来指挥我们采用何种社交行为来实现这个需要,这就是社交心智。
举个例子,
我看到小明在吃薯片,
于是我也想要吃薯片,这是我现在的需要,
而我此时的心智模式是只要抢过来我就可以吃到,
于是我做出了一个社交行为——伸手把小明手里的薯片抢了过来并立刻塞到了嘴里。
这就是我们“需要—心智—行为”模型的一个简单应用,它能帮助我们分析我们所看到的孩子某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常被我们忽视的东西,进而真正帮助孩子改善社交。
接下来我们简单说下“需要”与“心智”。
需要
人的需要有很多种,我们可以参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归类:
我们每个人的需要都多种多样,但大致都可以归到这五类里面。
同样的,我们孩子的常见需要类型也都在这里面,记住并且理解这个需求层次理论非常重要,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分析孩子的行为。
有了需要,我们就有动力去实现这个需要。而我们每一个单独的个体去实现这需要的方式就各不相同了,而这里面导致不同产生的这个东西就是我们每个人独特的社交心智模式。
心智
心智模式指的是我们对于周围世界如何运作的一种固定的既有认知,他影响了我们如何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以及如何采取行动。
我们的心智模式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过往的经验,二是我们所掌握的各种知识。
比如说两个小朋友现在都有小便的需要,第一个小朋友的心智模式是“小便要去厕所尿到马桶里,尿尿的时候要关门,不能被别人看见”。
而第二个小朋友的心智模式是“小便要去厕所找马桶就可以了”。
那么在这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下,第一个小朋友走进厕所关上门然后开始脱裤子小便,而第二个小朋友则在准备尿尿的那一刻就把裤子往下脱,边往厕所走边脱裤子,还没走到厕所就已经把裤子脱下来了,自己的隐私部位都暴露在了外面,而且他走进厕所之后也没有关门。
上面这个例子就说明了心智模式的重要性,同样的一个需要,如果心智模式不同,我们所采取的行动也就会有很大的差异。第一个小朋友的排便行为就是适当的,而第二个小朋友的排便行为可能就不太会被周边的文化接受。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改善孩子的社交行为,最有效的就是改善孩子的心智模式。
6个方法改善心智模式提升社交
● 学习
也就是通过不断提升孩子的认知理解,给孩子提供不断获取新的信息、新的观念的机会,从而扩充孩子的思考依据,改善心智模式。
比如我们通过各种方法来教给孩子各种认知理解技能,就像我们想要孩子发展一个对于使用男女厕所的恰当的心智模式,我们可能要尝试教给孩子认识性别、教给孩子认识男女厕所的标志以及男女厕所的不同构造。
● 受挫
就是让孩子现有的、不合乎社会规范的心智模式受到挫折,不断碰壁,让孩子体会到老办法行不通了,根据原有的心智模式产生的行为不足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了,这个时候孩子便会开始反思和自省,从而更有积极的探索动机去改善自己固有的心智模式。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加以适当引导,效果会事半功倍。
比如孩子特别喜欢吃葡萄,但是他现有的心智模式告诉他我想吃葡萄就可以随便拿水果摊上的葡萄来吃,在这个心智模式的指引下,孩子经常做出去小区门口的水果摊抢葡萄吃的行为,给水果摊主人以及周围的居民留下了极其恶劣的印象。
那如果我们每次都不让他抢到,逐渐让他明白“抢”是永远都不可能吃到葡萄的,这个时候他可能就会去反思自己的心智模式,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再引入钱币以及交换的概念,孩子就更有可能放弃原先那种“抢”的心智模式,而是用一种被改善过的“用钱换葡萄”的心智模式。
● 体验
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人们现有的心智模式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并不是说孩子是自闭症,所以自闭症是让孩子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他的心智模式是经过各种环境、人际互动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形成的。
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不断给孩子提供大量新的体验,来促进孩子的心智模式不断被建构,不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比如就拿吃饭这个事情来说,我们可以让孩子体验各种与吃饭有关的情境,比如在家里做饭吃,去饭馆拿菜单点菜,去自助餐厅自己用夹子选择自己想吃的食物,去外卖网上订购自己想吃的东西,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适时教给孩子如何恰当的去行为,这些都有利于帮助孩子改善他关于吃饭这件事的心智模式。
● 观察
也就是我们大人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恰当的示范,让孩子通过观察学习,来不断发展自己满足各种需要的方法,从而不断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比如大人可以通过保持在睡觉的时候保持安静来示范给孩子一种心智模式“睡觉的时候要保持安静”,让孩子在父母的这种示范中通过日复一日的观察来学习。
● 习惯培养
也就是我们通过日复一日的生活来不断培养孩子各种恰当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孩子心智模式的不断改善。
拿吃饭为例,我们每次吃完饭之后都鼓励孩子自己去把碗筷放到洗碗池,并且把桌子擦干净,那孩子就会形成一个较好的心智模式,也就是“吃完饭之后一定要收拾好并且擦干净桌子”。
有的家长说你这整的太玄乎了,不就是擦个桌子吗,有这么复杂吗,慢慢教就肯定能学会擦桌子,但有一点家长要明白,孩子会擦桌子但每次都需要我们命令他去擦他才会去擦和孩子吃完饭后主动去擦桌子,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智模式哦。
● 视觉支持
就是我们借鉴结构化教学的理念和方法,通过视觉提示、视觉指令等内容,来提醒孩子在需要产生时可以使用什么恰当的方法去解决,从而促进孩子心智模式的发展和改善。
比如在上课时间我们使用安静提示牌,来告知孩子上课时间要保持安静。逐渐让孩子形成一个“上课的时候要安静”的心智模式。
通过以上讲解,我们应该知道社交能力绝不能只看孩子的外显社交行为,只谈能力就过时了、只做行为管理对孩子来说也不公平。
我们一定要尽力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体察他的世界,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去理解他的选择、理解他的经验,探索孩子行为背后的心智模式,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我们才可能真正地去帮助孩子、提高孩子。
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带娃有帮助,就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的干货和好文推荐啦。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