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可以筛选出来吗
- 2020-03-23
- 浏览:10056
- 分享
摘要:我的孩子是不是误诊了?小语在12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就注意到她眼睛不看人,叫她无反应,虽然会发出一些声音,但是根本听不清楚。
我的孩子是不是误诊了?小语在12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就注意到她眼睛不看人,叫她无反应,虽然会发出一些声音,但是根本听不清楚。
小语妈妈是一个很敏感易焦虑的人, 她记起了前几天在报刊上登载的一个关于自闭症早期征象的报道,对照一下, 她觉得小语就是自闭症。几天后,妈妈带着小语去看了医生,医生经过认真地观察后,也认为小语是自闭症的可能性非常大。听到医生这个说法,妈妈差点没有晕过去,接下来的几天,妈妈总是处在悲伤失眠之中。
一周之后,妈妈决定,按照医生的嘱托,开始每天和小语一起,进行高强度的互动游戏,还接来一个家乡的快两岁的孩子与小语一起玩。日复—日,半年过去,到小语1岁半的时候,妈妈发现,小语的眼神、互动能力有了显著的改善,语言依然模糊,但是有一定意义的。妈妈又为小语安排了语言治疗,又是半年过去,小语的语言也变得清晰了,在各方面与同龄正常儿童几乎没有区别了。
妈妈觉得,小语在12个月的时候,医生可能是误诊了;但回头一想,如果不是这一年多以来她的努力,小语肯定没有今天这样的进步。她依然感谢医生给予她的帮助和建议。
医生点评:
小语是我的病人,她现在的状况的确非常理想,当初的自闭症诊断是否成立看来需要商榷。当然任何医生诊断疾病都可能会犯错误,医生当然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避免犯错。
在自闭症诊断方面,医生会犯两类错误:
第一类,把属于自闭症的患儿误判为正常儿童;
第二类,把不属于自闭症的孩子诊断为自闭症。
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世界各国的医生犯第一类错误的比例十分高,尤其是在孩子两岁前,因为这样的错误,似乎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但如果最后这个孩子是自闭症,后果就是耽误了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机会。
医生犯第二类错误的情况很少,这类错误的坏处就在于会让家长处在不应有的恐慌之中,医生即使有一定的经验和把握,有时也不愿意把话说得那么肯定。
因此如何权衡这两种情况,对医生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理想的做法就是对可疑自闭症儿童,嘱咐家长:继续观察、多点陪伴、积极互动、 定期随诊。
自闭症存在着不同程度,有些轻型自闭症在低年龄时的确很难确定,一些孩子在低年龄时也许有些蛛丝马迹,但是随着年龄增大,或者是因为干预,或者是自我发育的结果出现了好转,孩子与同龄正常儿童显得没有差别了,这是大家都期待发生的结局。但是我们依然建议对这些孩子继续跟踪到青少年时期,注意轻度自闭症及引发的有关问题的可能。
家长应该如何看待?
有丰富经验的儿科发育行为专科医生已经可以在一岁左右,甚至一岁前就对个别典型的病例作出自闭症的诊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在多数情况下医生还是会比较慎重。
医生们的确发现,有些孩子没有能够通过筛查,即筛查阳性或可疑阳性,在一岁左右就会有一些自闭症的早期征象,例如:叫之不应(不是听力问题);目光不能注视(不是视觉障碍);缺乏对母亲的依恋情感;但是这些孩子并没有刻板行为;语言没有出现,却也在发育容许的范围之中。
对于这样的孩子,医生通常不作出诊断,但给予干预指导;同时要求每一个月或两个月进行一次随访跟踪。如果孩子的情况逐渐好转,这是大家都期盼的结果;如果孩子的问题似乎逐渐明显,医生也会根据情况作出最终诊断并开展强化干预。
家长应该要怎样做?
事实上,在一岁前后,尤其是一岁前的早期干预活动与正常儿童的养育没有太大的区别,并非很专业很高深的技术或措施,而是正常教育的强化,即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重点包括以下几点:
1、尽可能不让孩子独自闲着(或独自忙着),父母总是在与孩子处于一对一、面对面地互动中。
2、父母要利用丰富的眼神、真实略带夸张的表情与动作、动听的语言对孩子进行密集的社交互动。父母要热情奔放、言语抑扬顿挫。
3、父母要借助孩子生理需求、日常养育活动、亲子游戏等过程中开展干预。尽可能避免孩子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多做传统婴幼儿游戏。
4、特别强调父母对婴儿气质的了解,据此实施个体化教养,帮助孩子形成安全依恋。
5、特别强调根据儿童社交发展的规律开展相关的亲子游戏和社交互动活动。
无论孩子是否有反应,父母不要因此受到影响。如果孩子反应恰当,那就愉快地继续这样的活动;如果孩子没有反应,不要因感受挫败而停止计划中的教育活动,要保障孩子在这个时期,在与父母以及家人丰富的社交互动中成长。
也许孩子逐渐改善了,不是自闭症了,我们和父母乐观其成;也许孩子随着年龄增长,自闭症相关特征依然,那么我们也没有耽误孩子。
评论 (0人参与)
最新评论